上午正在行政學院上研究生課程,接到了母校班主任凌莊軍老師的電話,想讓我寫一個自己的成長歷程和學弟學妹一起分享。我很惶恐,離開母校已經將近20年了,還這樣被家人惦記,心生愧疚。放下電話,思緒卻已經飛回了20多年前。
當年在學校學的是財會,父母都認為這對女孩子來說是一條很好的出路?,F在回過頭來看,發現其實確實是這樣,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會計就是帶著眼鏡、夾著算盤的賬房先生,似乎并不是我喜歡的,我更熱衷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類活動。當時的校廣播站雖然簡陋,但卻給了學生很多鍛煉的機會,記得那時每天中午都有20分鐘的廣播時間,作為校廣播站的播音員之一,我會認真準備我每一期節目的內容,念詩歌、放音樂、點播歌曲,可以說樂此不疲。其實現在想起來,我今天選擇的道路,或許就是源于那時候。畢業那年,班主任凌莊軍老師給我們每個學生寫評語,他給我的只有10個字:檢點可愛,忠誠老實,是個好學生。“好學生”這個評價對我這個從小偏科,數學爛得一塌糊涂的人來說是個多么善意的鼓勵,這份鼓勵也讓我在今后路途中敝帚自珍,不論遇到多少的困難不拋棄,不放棄,不自棄。
畢業后,有段時間對自己的未來很茫然,不知如何選擇。既然學了會計是否還要繼續深造呢?于是選擇去北京學習會計電算化,當時陪伴我的就是一個小小的收音機。記得那時北京調頻廣播剛剛開播,廣播那種獨特的表達方式,與聽眾的交流互動性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有一種直覺:這種生活是我想要的。于是,結束學習后,我回到了萍鄉,鬼使神差地參加了當年萍鄉電視臺舉辦的“宏泰杯”電視主持人大賽,并獲得了二等獎,我的電視生涯就此起步。我一邊主持萍鄉電視臺兩檔節目,一邊擔任萍鄉人民廣播電臺一檔晚間直播節目的主持。雖然做著這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也獲得了大家的一些認可,但我自認為距離一個優秀的媒體從業者還有很大差距,我必須要以專業的知識來充實自己。在工作了兩年后,我考入了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專業。學習期間,我不僅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的考試,同時獲得了中國傳媒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后,我只身留在北京,成為了北漂一族。
在北京,我似乎從沒想過會有怎樣的未來,只是依稀覺得,這里機會會多一點,離自己的夢想會近一點。一家雜志社首先接納了我,報選題,約采訪,每天接觸各色人物,他們有的已經很成功,有的也和我一樣,為了理想在奮斗,我很享受這份工作。當時,互聯網剛剛發展,像搜狐、網易、新浪都是在那個時候興起的。由于IT行業待遇好,前景光明,吸引了很多人放棄傳統媒體投身其中,我就是其中一個。一年后,我辭掉了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來到了光線傳媒網絡部,希望自己能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平臺。光線傳媒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電視機構,名牌欄目《娛樂現場》、《音樂風云榜》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光線的兩年,我有機會做很多名人的網絡專訪,參與大型的娛樂報道,還開創了網絡直播報道的先河:網絡直播首屆音樂風云榜頒獎典禮。當然,光線也給了我這個北漂族以豐厚的回報,記得當時的薪酬待遇足以讓我在陌生的北京過上不錯的生活。2002年5月,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成立,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我躍躍欲試,投遞了簡歷。在光線工作的經歷,讓我在眾多競爭者中獲得了一些優勢,經過幾輪面試,有一天,一個新聞欄目的制片人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可以到他們欄目工作,不過有個條件,實習期三個月,沒有任何報酬,如果不能勝任,那他們就要另做選擇。當時在我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三個月沒有任何收入,很有可能還存在失去工作的風險,但是充滿誘惑和挑戰。另一條,就是目前被人羨慕的工作生活狀態。如何選擇?最終,我選擇了前者。
在中央電視臺,我從實習編導干起到助理編導、編導,一直到責任編輯,一干就是三年。那三年里,可以說是對個人能力和耐力的最大考驗。在中央電視臺工作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一個“快”,走路快,說話快,遇到突發事件新聞反應更要快。記得當年采訪金庸先生,從坐飛機到杭州采訪到回來播出,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欄目組不定期舉行的業務培訓,讓我有機會看到很多當時最知名的采訪,如美國的《60分》、《2020》,領略邁克·華萊士,丹·拉瑟這些年逾古稀的資深記者老辣的新聞風格和讓人佩服的新聞智慧。
看新聞和做新聞完全兩回事,對于受眾來說新聞就是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任何一件突發事件可能會牽扯你的全部精力。還記得當年報道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當時是2003年2月,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墜毀,機上7名宇航員罹難。事發當天正值大年初二,正在家里過節的我被叫到單位,參與報道。查找資料,聯系航空專家,做前期采訪,進演播室。等再次回到家時,已經是大年初四的凌晨了。2011年,當我在美國休斯敦航天中心,乘坐參觀車緩緩駛過那七位遇難者的墓碑時,忍不住熱淚盈眶,因為報道這個悲壯的新聞事件中,我曾經也是一名參與者。記者的這份工作讓我學會如何客觀地看待一個事物,更有幸近距離地接觸很多國內專家、學者、官員和藝術家,在他們身上,讓我對生活,對未來有了另外一種視角?;蛟S這也是新聞工作的魅力。
如今,我已經結束了北漂,在北京一家大型國有企業新聞中心工作,同時也是一檔交通類電視欄目的主編,每天的工作依然忙碌,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始終在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哈佛一調查里說:人的一生平均只有7次決定人生走向的機會,兩次機會間相隔約7年,大概25歲后開始出現75歲以后就不會有什么機會了。這50年里的7次機會,第一次不易抓到,因為太年輕;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為太老。這樣只剩5次,里面又有兩次會不小心錯過,所以只有3次機會!有時,我看到我們單位那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甚至是海外歸來的研究生,心里總有一種遺憾。因為在我看來,雖然他們一畢業就擁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因為害怕失去,所以也無法享受追求理想的過程中,起伏跌宕的人生快意。
我覺得,我們不僅要做自己生活的主角,更要做理想生活的導演。當有夢想在前方指引,自身的努力時時助推,那么3次機會已經足夠了。加油! (1993屆財會班 宋楠)
|